铁流九十八载——致父亲 正规股票配资网址
——刘志华
站在建军九十八周年的节点,我情不自禁越发缅怀那些打江山建立新中国的父辈老兵。自然,尤为想念的是我的老父亲——刘毓臻。
我是父母亲四十多岁的“产物”。自记事起,父亲那掷地有声的大脚、布满老茧的双手、高大挺拔的身姿、典型国字脸上浓密的眉毛、圓挺的鼻梁、两角上翘的大嘴巴,和上那英姿飒爽的步伐,都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父亲总是很少有时间回到家里,更没有时间与孩子们闲聊。我入小学开始学写作文,是班主任老师点播我:“让你爸爸给你讲战斗故事当素材。”我高兴的三次提出要求,却都被父亲故意推脱。
事后,母亲悄悄对我说:“再别让你爸爸讲故事。你们要听故事,那是让你爸自己揭他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啊!与敌人战斗打仗,是你死我活,是流血牺牲!他的战友和战士都死在他面前,他永远也忘不了啊!”
我懂了,不能再让父亲勉为其难。然而,母亲却婉转与我说:“你们想听的战斗故事,都是电影里演的那样,冲锋号一吹:滴滴滴哒!——滴滴滴哒!——就把敌人消灭了?哪那么容易啊!打仗是要牺牲很多人的,惨呐!”我慕然,在那儿时的认知里,我的确幼稚的很。
在我成年以后,才断断续续从母亲那里略知父亲这个八路军,在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场与敌人斗争的悲壮片段:
一、洛后村是个“八路窝”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威海洛后村,曾是周边出了名的“八路窝”,从这里走出去的许多抗日战士,后来都成了部队和人民政府的栋梁。而这些老革命,当年为了开辟和发展这个“抗日根据地”,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以大山脚下的洛后村为依托,神出鬼没打鬼子,杀汉奸,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我父亲就是这些舍生忘死英勇战斗中的一员。
那是胶东半岛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一年,日军先后制造了血腥的柳林惨案和盘川夼惨案。一天,父亲奉命与战友二人化装前往桥头大集铲除一个叛徒。就在二人胜利完成任务,刚刚走进村子时,父亲发现有一个汉奸鬼鬼祟祟尾随在后。不远处,还有一小队日军正呈一路纵队隐蔽前进,形势瞬间变得危急万分。情急之中,父亲与那位战友对视了一个眼神,两人立即分头向相反方向奔跑。汉奸急了,掏出手枪朝着父亲开了一枪,父亲一缩肩膀,子弹擦着耳轮飞了出去。后边的日军听到枪响,立刻号叫着像一群疯狗一样冲了上来。
父亲回头一看,敌人少说也有十几个。见状,他急速跑进一条小胡同,在一个拐弯处,他利用地形和自己的身高优势,翻身跳进了村民的院子里。正在院里忙活的大娘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大娘一把把我父亲拉进屋里,直接擎上屋顶的地瓜阁子(冬储地瓜)。日军挨家挨户搜不到人,气急败坏地把洛后村围困了三天三夜。整整三天三夜,大娘像母亲般为我父亲的吃喝拉撒端上递下。
一无所获的日军撤围后,父亲要立即归队。临别时,父亲面朝大娘双膝跪地,咚!咚!咚!连叩三个响头,喊着:“亲妈!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二、淮海战场,音讯难料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了!随着战役发展,前线不断有捷报传回后方,同时伴有阵亡烈士通知书送到烈士家乡。
在威海保卫战胜利后,父亲所部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正当华野第十三纵在淮海战场上猛打猛冲,屡立战功,我母亲怀抱因饥饿,怀胎仅八个月就自动坠胎三个月大的长子——我大哥和外公外婆日日夜夜心系前线,寝食难安。除了织布做鞋支前忙碌,也不断听闻本村和邻村有噩耗传来。
由于当时的行政区划,我父母二人不是一个县、乡人。我祖母在我父亲五岁时就去世了,对我祖父而言,就是妻离子散。
我的外公外婆没有儿子,为了支持我母亲外出以绣花儿、教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二老愿意把自家仅有的五间海草房当作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和地下区长刘崇山的“根据地”。是刘区长代表党组织,介绍我父母相识结成革命伴侣。
在那贫穷困苦艰难的年代,一个30岁的大姑娘出阁,我母亲没有享受大众女人出嫁的礼仪,没有新衣服、没有花轿、没有“过门”、没有吃“喜面”,全凭信念崇尚和党组织安排,她就成了军人妻子。我父亲却从我外公外婆那里享受到了“儿子”般的亲情。
淮海战役前线若有阵亡通知书传到后方,一定首先送到烈士自己的家乡。我母亲担心是否有自己丈夫的消息被耽搁,她不惜翻山越岭徒步十余里,赶去临县我们老家村里问询?
当荣成泊于家寨子东村支部书记拍着胸脯表示:“嫂子,如果真有我大哥的‘消息’送来,我就是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看着我还有一个仨月大的侄儿,我一定马上亲自把“消息”送到嫂子您手里。”听到老家邓基森书记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母亲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相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可是,我的外公外婆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家会这么幸运”。因为,半个多月来,几个邻村的老亲戚家里都先后接到了孩子在淮海战场牺牲的通知书。“咱家毓臻还能有俩脑袋不成?八成是等打完了仗再来送通知。”二老嘀咕着,满脸的凄凉和哀愁。
1949年早春的一个深夜,咚咚!咚咚!威海市崮山乡卫家滩村北耩张锡福的窗户外,突然传来一阵连续的敲击声,一家大小四个人几乎同时被惊醒,六个月大的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外公欠起身,看着窗外惶恐问道:“谁?谁呀?”
“是我。”
“你是谁?”
“我是刘毓臻啊。”
“毓臻?”外婆愣怔了一会儿,旋即起身跪在炕上,一边叩头,一遍念念有词:“俺可怜的孩子啊!俺知道你为国牺牲死得惨呐,你也不该大半夜来家吓唬俺这老小啊!你放心走吧,俺给你烧纸,也能给你把儿子养大。”
“妈,我是人,不是鬼呀。”
......
一番“人鬼对话”后,我母亲急忙点亮煤油灯,下炕开门,只见一个灰头土脸的大个字站在面前,手里拿着一绺儿血糊糊的布条儿,疲惫的对我母亲说:“都打没了,只剩下这条条了。”我母亲认得,那是我父亲出征时他俩仅有的一条白褥单。母亲哽咽着说:“不要紧,你只要活着回来就好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父亲又一次大战不死,他带上我母亲,再次赶到荣成桥头乡洛后村,去拜见我的干祖母——父亲的救命恩人。
三、朝鲜战场,思念家乡
1949年秋,人民解放军住烟台某部正在为父亲这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兵,表现英勇,战绩突出,部队要提拔他担任营教导员。政审时发现,在1945年日军投降时,父亲被部队派往东北接收“抗战胜利果实”期间,我母亲被恶人匿名诬陷为“国民党特务”,遭受到审查,成了人民的“敌人”。尽管此事没有明确定性,但是人民军队的特殊性,组织上要求我父亲在提升和放弃婚姻之间做出抉择。
我父母亲本是同命的穷苦人,父亲相信母亲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不能抛下为革命忠贞不渝,对婚姻从无二心的妻子。他更相信淳朴的、爱憎分明的、倾尽所有支持帮助共产党、八路军的人民群众代表——自己的岳父岳母。
当下,自己的妻子正在蒙受不白之冤,背负着莫须有的“特务”罪名,她的处境不言而喻。
父亲坚信母亲不是“特务”,最终选择与母亲携手前进,不离不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正式打响,父亲所部接到“整装待发,准备赴朝参战”的命令。
就在“军队战事紧急,军属心情紧张”的非常时刻,母亲收到一封没有署名部队邮箱番号的信件,内容是:“老张,部队马上要出发,到外国作战去了,今后无法保持通信。”落款时间是1950年10月。
夜里,母亲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她可以拼命承担。然而,丈夫的升迁、自己男人的事业,却因为自己的无辜影响而被搁置。作为一个忠贞为党工作的事业女性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女人,她承受着何等的屈辱和无奈的自责。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不断深入,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运动在全国展开。母亲除了日常教学上课,还要带领同学们勤工俭学,寻检废旧钢铁,投入群众性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
因战时保密,父亲入朝后,再也没有给母亲写过信。
时间来到1953年下半年的一个上午,母亲收到一个称她为表嫂,署名侯一飞叔叔的来信。信的内容是:“未曾谋面的表嫂,可好!天意弄人,万不曾想到在朝鲜战场上遇见了我的毓臻表哥。我们兄弟俩在坑道相遇,谈及可爱的家乡和贤惠能干的嫂子,表哥一直热泪盈眶,我猜他一定很想知道您现在怎样、家乡怎样。表弟侯一飞,写于朝鲜战场。”
母亲读完来信,泪流满面。这封信让她知道孩子他爹活着。可是,“特务”的帽子,还没有给摘掉,母亲有口难辩。十多天过去了,母亲终于提笔给一飞叔叔写了回信:“一飞表弟(请允许我暂时这样称呼你):你们在前线流血牺牲,保家卫国,辛苦了!遭罪了!祖国人民支持你们,爹妈也在牵挂你们,家乡安在。张福轩落笔。”
这封信寄走三个月后,母亲接到文登县教育署的通知,让她带上私章,去县教育署取一张国外“汇款单”。突然,母亲毛骨悚然!天呐,莫不是抚恤金?
母亲搭乘区政府的马车匆忙赶到文登县教育署,接过“汇款单”一看:汇款国是朝鲜,汇款人是刘毓臻,金额30元。母亲内心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汇款地址和汇款人都是光明正大的,母亲最担心被人污蔑为收到了“特务活动经费”的顾虑消除了。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终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了。195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母亲又接到文登县教育署发来的通知,让母亲作为代表,参加“欢迎志愿军回国代表团”。代表团成员要在春节前夕,赶往西安志愿军回国驻地,等候参加欢迎仪式。
在西安“志愿军回国接待站”的解放军同志热情周到安排下,母亲带着我大哥等候在那里。
满载胜利归来的军列挺稳后,志愿军战士被鲜花、掌声、欢呼声淹没了!
我大哥出生6年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八路爹”。两天后,忙完公务的父亲告诉母亲:“部队要修建铁路开往甘肃,你需要随军调动。”
1954年的下半年,铁路修建转向广东,我二哥于当年10月出生在人民解放军广东第六十四院。随着铁路挺进广西,1956年6月,我降生在广西宜山市。
四、国家兴旺,后继图强
国家安宁,民族振兴、家庭圆满、人民幸福,永远离不开人民军队的坚强保卫。
在建军九十八周年之际,我更加明白了父亲那代人的选择。父辈老兵们把青春铸成了铁轨,把热血化作了路基,用生命托举起这个民族的未来。如今,我要告诉父亲,您可知道,现在的高铁,从文登到威海只需十几分钟;长岛大桥,如长虹卧入碧海,当年您战斗过的每个地方,都变了模样。
作者简介:刘志华,女;笔名:妙赏;撰写《红字冲减销售收入要有据》,被首届现代科技与管理优秀论文编辑委员会评为二等奖;长篇小说《大道如砥》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发行;系威海经开区作协、山东省写作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正规股票配资网址,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京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